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,为了减轻百姓常年不堪忍受的海潮侵蚀之苦,
前来穿山半岛筑塘围堤,凿山造闸,兴修水利,开辟街市。
穿山碶遂成了芦江的一把钥匙——春夏雨水丰足,芦江水面上升,则开启碶闸,
河水如蛟龙一般流过穿山碶,向北入海;秋冬天旱少雨,则闭闸蓄水,
疏浚河渠以限河水之出。穿山港航道不淤不冻,水位较深,
早在宋朝就有船只与附近岛屿通航。凡遇台风侵袭,这里即是天然的避风港。每逢鱼汛季节,
各地渔船经常靠泊穿山码头,卸货购物、备盐充冰、加注淡水,一时码头渔船云集,
桅樯林立,风帆重叠,呈现出一派繁华喧闹景象。柴桥就是在母亲河芦江的哺育下,
依托相邻的穿山港,成为浙东的商埠重镇的,其“小宁波”的美誉也由此得来。
柴桥人是看着芦江流域的山山水水长大的,上山斫柴采茶叶,下河抓鱼摸蛳螺,
那是生活的重要内容,也是生命赖以延续的依靠。芦江水之所以清澈,
是因为有九峰山、福泉山的源头活水经年不断。年复一年,街市沿河而兴,埠头临河而设,
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,缓缓流淌……今天的芦江,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,又容光焕发了,
再现“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”的田园风情。既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,
又展示出时代的新活力。蓝天下碧水盈盈,两岸花木葱茏,桃红柳绿掩映着村庄。
丰富的水资源,既适合淡水养殖,又为两岸花农的苗木灌溉提供了保障。
有妇人在河埠头浣洗衣衫,棒槌击打着青石板,一下又一下,温柔里带着点力度,
似是挠着芦江的痒痒了,且看她,笑得皱纹都漾开了。隔河相望,远山一脉一脉,重重叠叠,
层次分明。山因芦江而雄峻,水因山峰而清澈。青山相伴,山水相映,
我想芦江该不会寂寞吧!入夜了,芦江畔一轮清辉悬空,凉风习习,